首页

美人不美s重度

时间:2025-05-30 03:00:31 作者:“越过山丘,却发现无人等候……”这段获奖感言,刷屏了! 浏览量:47033

  中新网北京12月9日电 (记者 高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翻译行业的资深专家,北京中外翻译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巨凡在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此表示,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方面,翻译行业大有可为。

  “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在全球化背景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体现在国际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顾巨凡表示,“从翻译行业从业者的角度来看,文化交流互鉴能够拉近各国之间的距离,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和尊重。我们通过优秀的翻译,把各国的文学佳作、精彩影视、动人音乐等文化作品送到全球观众的眼前和耳畔,让文化的交流和共享成为现实”。

  在助力中国文化作品和产品走向世界方面,顾巨凡直言,“翻译是文化交流的‘桥梁’,翻译质量直接关系到文化作品在海外市场的接受度和影响力”。他表示,“翻译要准确、富有文学性和创新性,能够吸引海外读者的目光。这不仅仅是文字的简单转换,更要注重文化元素的精准传递和本土化适应”。

  在顾巨凡看来,培养跨文化翻译人才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些人才不仅要精通语言,还要对中外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感悟。我们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举办国际文化作品翻译交流论坛和研讨会等方式,吸引和培养更多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翻译人才”。他认为,他们的参与和贡献,将极大地推动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和接受。

顾巨凡。受访者供图

  谈及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作品和产品的海外影响力,顾巨凡建议设立专项翻译基金,鼓励和支持优质文化作品的翻译项目;邀请国际语言专家、文化学者参与翻译审校或质量监管;培养跨文化翻译人才等。同时,他认为,要加强文化作品和产品的内容创新,在深刻理解与尊重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探索融合东西方审美理念与先进数字化技术的创新。

  顾巨凡认为,当下这个新兴媒体形式层出不穷的时代对翻译的需求愈发显著,与此同时,对翻译本身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顾巨凡看来,翻译行业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翻译及其相关技术应用的边界已远远突破了传统翻译工作的局限”。他指出,“在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翻译工作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并丰富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对于未来翻译行业的发展方向,顾巨凡以新兴的视频直播这一媒体形式为例称,以往,翻译工作往往通过字幕翻译和配音的方式,将内容呈现给全球观众。而在跨国直播中,翻译人员需实时将演讲人或主播的讲话内容同声传译成目标语言,确保信息的无障碍流通。顾巨凡认为,此种情形下,传统的人工翻译模式有利亦有弊。一方面,人工翻译会在保持原文意蕴的同时,兼顾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行业领域、使用场景和受众语言习惯,以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这样虽然提升了翻译的内容质量,但是也限制了翻译的速度,影响了观众与主播之间的互动性。他指出,AI翻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大大提高了翻译的速度和效率,这也能够增加互动频率,但AI翻译技术在理解语境、把握文化内涵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需要与人类翻译相结合才能发挥最佳效果。基于此,顾巨凡认为,“未来,在AI参与翻译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人工翻译的专业性和创造性,让AI作为辅助工具,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人机协作的最佳效果”。

  顾巨凡表示,翻译行业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方面大有可为。通过不断提升翻译质量、创新翻译方式、培养翻译人才等措施,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完)

【编辑:付子豪】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酒店偷拍黑产调查丨毫米级摄像头随便买,“偷拍神器”可定制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院长吴冠平表示,当前中国青年电影创作者更倾向于从身边或亲身经历的故事中汲取灵感,借助故乡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空间美学来传承文化,擅长从宏观角度把握文化精髓,并将传统文化元素视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江高速人直面“烤”验 护航民众平安出行

港中坪村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近年来,该村强化党建引领,按照镇村主导、群众主体、乡贤赞助、协会管理的模式开展治理服务,“和美湘村”建设扎实开展。

大型话剧《北上》浙江杭州首演 展现运河儿女精神图腾

杭州11月10日电(林波)11月10日,汇聚浙江文博和社会各界力量的“浙江文物寻宝团”正式成立。该团将通过短视频形式,讲述浙江文物的精彩故事,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苍鹭“坐”警车前往救助 惊出呆萌“表情包”

2012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渔民村社区考察。回想当时的情景,深圳市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黄兴炎记忆犹新。

前7个月我国吸收外资7667.1亿元 多项数据增速保持稳定

本报北京4月14日电 (记者刘诗瑶)4月12日,由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自主研制的130吨级可重复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圆满完成两次起动地面点火试验。至此,该台发动机累计完成15次重复试验,30次点火起动,累计试验时长突破3900秒,重复试验次数突破中国液体火箭主发动机试验次数纪录,为后续中国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飞奠定了基础。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